5.2.1 發展歷史
1956年,具有計算機科學和控制工程背景的福里斯特,成為MIT史隆管理學院的教授。直到1989年,他一直是那裡"系統動力學計畫"的負責人。1958年,他在<<哈佛商業評論>>發表題為"工業動力學:決策者的主要突破"的文章,使該方法聞名於世。後來,重新命名該方法為"系統動力學",接著陸續發表相關著作,<<工業動力學>>(Industrial Dynamics, 1961),<<系統原理>>(Priciples of Systems, 1968),<<城市動力學>>(Urban Dynamics, 1969)和<<世界動力學>>(World Dynamics, 1971)。在<<世界動力學>>和接下來的<<增長的極限>>(The Limits to Growth, D. Meadows et al., 1972)中,試圖將世界的運作方式作為作為一個系統來概括和理解,不出所料,這種做法頗具爭議。
透過五個基本參數做為世界系統的代表(人口、自然資源、工業生產、農業生產和污染),並對其行為和相互影響進行研究;指出增長不能持續的模型,必須建立一種"全球平衡",以避免污染或自然資源枯竭而引起的災難。
"學習"是系統動力學的一個重要因素。如果管理人員可以獲知複雜系統是如何工作的,他們就可以採取行動,使之得以改善。系統動力學重要特徵是開發嚴謹的計算機模擬模型,藉由和現實世界系統的行為作比較,可以檢驗模型的效果。
5.2.2 哲學與理論
按照系統動力學理論,複雜系統內的眾多變量,在它們相互作用的反饋環裡有因果關係。反饋環之間有系統的相互關係,構成了該系統的結構,而這個結構正是,系統行為的根本決定因素。要想對結構取得一個適當的理解,有必要確定四件事:
- 系統邊界;
- 反饋環網絡;
- "流速"或"流量";"水平"或"存量"變量;
- "槓桿作用"點。
必須劃清系統的邊界,使其包括所有重要相互作用的成分,並且排除那些對系統行為不產生影響的因素。隨即,可以假定,所有重要的動態行為,皆由該系統邊界內各部分之間相互作用而致。
由於邊界內的反饋環被確認,其本質(正反饋或負反饋)被推知,彼此之間的相互關係被刻畫。用"流速"(rate)或"流量"(flow)及"水平"(level)或"存量"(Stock)變量來詳細描述,反饋環的次級結構。
"水平"是在系統內累積,並可能隨著時間變化的某些元素的量。"流速"是元素之間的關係,常常源自管理決策,它會導致水平上的變化。
"槓桿作用"點,就其目的而言,管理人員為達到最大回報而可能採取行動的系統區域。這可能要求打破既存的鏈節或添加新的反饋環。
聖吉(Senge, 1990; Senge, et al., 1994)識別許多複雜系統的反直覺方面,並將它們上升到11個"第五項修煉之法則"的高度。
"槓桿作用"點,就其目的而言,管理人員為達到最大回報而可能採取行動的系統區域。這可能要求打破既存的鏈節或添加新的反饋環。
聖吉(Senge, 1990; Senge, et al., 1994)識別許多複雜系統的反直覺方面,並將它們上升到11個"第五項修煉之法則"的高度。
5.2.3 方法論
福里斯特(1961,1971)為系統動力學所闡述的方法論:
- 澄清困擾決策者的問題
- 確認對該問題有影響的重要變量
- 建構一個諸變量之間關係的反饋環模型
- 將反饋環模型轉換成數學模型
- 利用軟體將數學模型轉換成電腦模擬模型
- 將電腦模擬行為和現實世界活動相比較,來驗證數學模型
- 模型一旦達到預期(即模型可以反映實際),即可以開始進行實驗,以瞭解其他決策如何改善系統表現
- 最後,對決策者提出決策建議:如何改變問題情形,能使系統變得更好
沃斯滕霍姆(Wolstenholme, 1990)將該方法論分成一個定性及一個定量階段。福里斯特堅定認為決策者在定性階段是重要的,而定量階段的各步驟,決策者也應該參與其中。只有這樣,才能保證那些建議得以實施。
曼尼和卡瓦那(Maani and Cavana, 2000)將聖吉所強調的組織學習包括在內,提出系統動力學方法論的五個階段:
- 問題構成;
- 因果關係環建模;
- 動態建模;
- 情境規劃及建模;
- 實施與組織學習。
最後一個階段,強調所有利益關係人之間的擴散學習。這些模型是互動的,並為管理人員提供一個,體驗模型的友善界面。"學習實驗室"也被設計用來作為,服務一組參與微世界的管理人員的結構化學習,然後再利用它,在整個組織中促進學習和傳播知識。
5.2.4 方法
系統動力學最常用的四種方法分別為:"有向符號圖"或者稱為"因果反饋環圖"、"系統基模"、"電腦模擬軟體"、"微世界"。
在系統動力學裡,對於了解系統行為而言,鑑別重要的反饋環及其因果結構關係是關鍵所在。一幅有向符號圖,對鑑別反饋方向有所幫助,因為它就是一個標注因果反饋的環路圖。
圖5-1的有向符號圖(亦稱因果反饋環圖)表示,一種新產品被成功的推向市場,由於所得增加,可以支付廣告費用,銷售量進而迅速上升;受到媒體青睞,產品更受歡迎;然而,為了因應銷售量增加,只好提高產量,卻使品質下降,進而信譽下降,導致銷售量減少。也就是說,產量與品質之間是負號,其他都是正號(正向)。
圖5-1 有向符號圖:新產品上市 |
管理人員可能可以透過媒體來加強正向環路,或者對生產過程進行改善以降低負的影響,甚至變成正向環路。另外,還可能需要考慮其他負向環路,例如:由於產品成功而引起市場競爭或流行程度發生變化。
聖吉(Senge, 1990; Senge, et al., 1994)曾經將增強(正)反饋過程和平衡(負)反饋過程,與"遲滯"現象放在一起進行研究。遲滯發生是指一個反饋過程的影響經過較長時間才表現出來。他斷言識別某些,表現系統有規律的行為模式的系統基模是可能的。
"成長極限”基模,當一個增強的成長環路不經意觸動了平衡,負反饋將延遲成功,甚至將它推向失敗。另外著名的基模有"轉嫁負擔"、"延遲平衡過程"、"意外對手"、"目標侵蝕"、"循序漸進"、"富者愈富"、"公共悲劇"、"飲鴆止渴"、"成長與投資不足"。
圖5-2"轉嫁負擔"例子:不斷增加對援助的依賴。一個發展中國家希望提高其國民的生活水準,它可能需要對經濟做出根本調整;在過渡時期,它會對外尋求援助;危險的是,在經濟結構根本變好前,已經"沈溺於"援助;一旦如此,便失去自立能力,經濟會變得更虛弱,而非得到加強。
圖5-2 "轉嫁負擔"基模:不斷增加對援助的依賴 |
一個系統的反饋結構一旦被瞭解,並用一個模型表示,就有可能建立一個電腦模擬,來對其動態行為做詳細表達。系統動力學家認為「因果反饋環路圖」和「系統基模」只是系統思考的"輔助工具"(參見Sterman, 2000),而模擬涉及系統內部各種反饋環路的"水平"和"流速",需利用存量與流量圖(此處存量指水平,流量指流速)。
圖5-3是一個典型的存量與流量圖,存量(即水平)是一個公司的僱員數目,用長方形"容器"來表示。招聘率(或離職率)會增加(或減少)僱員數,是一個流量(即流速),用一個"閥門"表示。僱員招聘來自一個"源頭",當他們離去,又回到一個"蓄槽"中,分別用"雲朵形"表示。
圖5-3是一個典型的存量與流量圖,存量(即水平)是一個公司的僱員數目,用長方形"容器"來表示。招聘率(或離職率)會增加(或減少)僱員數,是一個流量(即流速),用一個"閥門"表示。僱員招聘來自一個"源頭",當他們離去,又回到一個"蓄槽"中,分別用"雲朵形"表示。
接下來,只要使用相關軟體就能夠,將「因果反饋環」和「存量和流量圖」轉換成電腦模擬,較常用的電腦軟體有DYNMO, STELLA, ithink, DYSMAP, VENSIM 及 POWERSIM。軟體還可以用來幫助創造微世界或管理飛行模擬器,見莫爾克羅夫特和斯特曼(Morecroft and Sterman, 1994)。管理人員可以將工作面臨的各種可能情形,做出不同的決策,然後針對各種不同的假設,觀察其可能產生的結果。
"學習實驗室"可以提供適當的場景,使學習過程的收益最大化,其目的是讓管理人員,對他們既有的心智模型發出遲疑;並認識到問題之間的相互依賴性,以及對問題更加系統化的理解。
5.2.5 近期發展
聖吉(1990)認為系統動力學是各種組織在變成"學習型組織"旅途中,必須掌握的最重要工具。威尼克斯(Vennix, 1996)的"團體模擬建構",仰賴統籌員的技能,幫助小組將一些原始模型,總結成一個反映共享的社會現實,和對問題本質達成共識的系統動力學模型;這個方法,不但加強了團體學習,更促成對決策的承諾。斯特曼(Sterman, 2000)藉由電腦技術為系統動力學提出一個光明的未來;在心智模式、學習和策略決策等定性的研究領域,將其與複雜性科學和人工智能等領域相結合。Jackson, M. C. (2003) Systems Thinking: Creative Holism for Managers. 高飛譯,系統思考-適於管理者的創造性整體論,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,北京(2005)。p65~73.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