網頁

顯示具有 SD 標籤的文章。 顯示所有文章
顯示具有 SD 標籤的文章。 顯示所有文章

2013年8月12日 星期一

CPS 4.3 SD的原則

系統動力學(SD)的哲學,強調模型的結構。結構有4個重要的特性:階次、反饋的方向、非線性和環路的多樣性,它們夠成了SD分析的核心。

  • 階次(order):SD建模時一個關鍵的議題是,表示結構的"流位(levels)"變量的數目[流位是表示事物數量的變量,比如庫存流位(stock levels)或剩餘量(surplus levels)],流位變量的數量,決定了系統的階次。
  • 反饋的方向(direction of feedback):要素的行為可能反過來友影響到該要素,反饋就發生了。負反饋抑制或控制影響,正反饋擴大影響,並創造增加或下降。負反饋和正反饋都是反饋的方向,是結構分析時關注的焦點。
  • 非線性(non-linearity):受正反饋影響的系統會產生指數增長或下降,產生非線性的影響。
  • 環路的多樣性(loop multiplicity):大多數的管理、經濟或社會情境常常包含多個環路,包括正反饋環路和負反饋環路。環路與環路之間相互作用,使得人們很難辨識初關鍵變量和預測結果,因此沒有電腦模擬很難理解的。
預測是洞察未來的方法。使用SD的目的是,為商業、公司和其他組織模擬未來可能的情形,以降低不確定性,並堅定我們執行決策的信心。預測的品質取決於模型的品質,而模型的品質,主要取決於所用的解析建模方法的可靠性。

控制就是實施對系統結構和(/或)政策的再設計,以使預期狀態能夠實現。


Flood, R.L. & Jackson, M.C. (1991) Creative Problem Solving: Total Systems Intervention. John Wiley & Sons. 楊建梅等譯(2008) 創造性解決問題 -- 全面系統干預。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。P54~55.

2013年8月6日 星期二

CPS 4.2 SD的哲學

系統動力學(SD)強調結構和結構中的過程,認為結構和過程最能刻畫"現實世界"的動態行為。SD把行為看作是由結構所引起的,是關於系統結構和動態行為的理論。

CPS 4.1 系統動力學(SD)

系統動力學(SD)起源於產業動力學,由麻省理工學院(MIT)弗雷思特(Jay Forrestor)創立,藉由信息反饋和控制,作為評估商業和其他組織、社會語境的手段,並開發出解析建模的方法。

2013年6月24日 星期一

CPS 2.1 系統方法論的系統 引言

當管理者面對組織的重要議題,並感到運用系統方法有助於解決困難時,有以下系統方法可供選擇:

  • 運籌學(operational research, 簡稱OR)
  • 系統分析(systems analysis, 簡稱SA)
  • 系統工程(systems engineering, 簡稱SE)
  • 系統動力學(system dynamics, 簡稱SD)
  • 有生命系統診斷(viable system diagnosis, 簡稱VSD)
  • 一般系統論(general system theory, 簡稱GST)
  • 社會技術系統思考(social-technical systems thinking, 簡稱STST)
  • 權變理論(contingency theory, 簡稱CT)
  • 社會系統設計(social systems design, 簡稱SSD)
  • 方案前提的顯化與檢視(strategic assumption surfacing and testing, 簡稱SAST)
  • 互動計劃(interactive planning, 簡稱IP)
  • 軟系統方法論(soft systems methodology, 簡稱SSM)
  • 批判系統啓發法(critical systems heuristics, 簡稱CSH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