網頁

2013年7月26日 星期五

ST 2.3 應用系統思考的發展

應用系統思考的發展史可以被描述為,克服前述的硬系統思考弱點的各種努力。我們可以使用一個由傑克遜和基斯在1984年建立的系統方法論分類框架--"系統方法論體系" (System of Systems Methodologies, SOSM)-- 來瞭解這一發展。

2.3.1問題情境


構建SOSM的出發點是一個問題情形或問題情境的"理想型"方格。儘管這個方格被以許多種方式描述或介紹過(見Jackson and Keys, 1984; Jackson, 1993, 2000; Flood and Jackson, 1991),但是,在圖2-1中我們提供一個易於理解的形式。
圖2-1 問題情境的理想型方格

縱軸方向,簡單系統只擁有少數幾個高度結構化,相互作用的子系統。另一端,複雜系統由許多結構鬆散,相互作用的子系統構成,而且相互作用的結果不能預先確定。簡單系統隨著時間變化不大,相對地不受系統組成部分的獨立行動或環境因素的影響。而複雜系統則受到,許多有目的的部分(purposeful parts)及動盪環境的左右,而隨時間進行適應和演化。

水平軸將問題情境的參與者之間的關係,分成三類:"單一型" (Unitary)、"多元型" (Pluralist)和"強制型" (Coercive)。

屬於單一型的參與者,具有相似的價值觀、信念和利益。他們有共同的目的,以一種方式或多種方式,參與決策以決定如何實現他門協議的目標。

多元型關係的參與者,雖然基本利益相似,但沒有相同的價值觀和信念。他們之間需要存在一定的空間,藉此可以進行辯論、爭吵,甚至衝突。如果這一過程發生,而且各方感到他們有機會參與決策的過程,那麼可以找到某種調和(accommodation) 與妥協。參與者至少暫時地、建設地達成一致,並據此分別行動。

而強制型關係的參與者們,鮮有共同利益。倘若給予自由表達意見的機會,他們將在價值觀和信念上發生衝突。對於這類的參與者,妥協是不可能的,所以沒有共同認可的目標來指導行動。最有權勢的一方做出決策,並且制定出各種強制性措施以保證遵守命令。

將"系統"和"參與者"兩個維度交織在一起,就產生六個理想型問題情境。這個表格並不意味著實際生活中問題情境,可以被嚴格定義適合於某一方格。這個概念的創始者韋伯(Weber, 1969),將理想型情境描述為,可以被用來為一般實現建立抽象模型的邏輯上的極端情況。

2.3.2 與問題情境有關的系統方法論

硬系統思考之目的,是對一個追求已知目標的系統進行優化,並且必須對所有可能影響系統的因素或子系統之間的相互作用,建立數學模型。然而在複雜系統內,眾多相關變量及數不勝數的相互作用,使這類要求變得不可能實現。

針對複雜系統的建議解決方案,就是辨別出決定因素或子系統行為的關鍵機制或結構。這種"結構主義"方法使分析人員,在更深層次上,明確呈現系統運行出了什麼問題,學會如何利用關鍵的結構特徵,使系統生存下來,並且隨著時間不斷地自我調節和自我組織,在適應內外產生的動盪情況下,依然具有生命力。

這種系統方法表明了一種,理解複雜系統的本質,及確保系統探索目標(goal-seeking)能力和在動盪環境下保持生存能力的共同關注。我們將集中討論"系統動力學"、"組織控制論"、"複雜性理論",因為這些系統方法,假定問題情境極為複雜,必須用"結構主義"方式來解決。

在系統動力學中,正負反饋環之間的關係,可以產生系統行為的"原型基模" (archetype)。在組織控制論裡,"其異吸引子"和需要調整的變量,確保實現一種"混沌邊緣"的狀態。

考慮到多元價值觀、信念和利益,注意力必須集中在不同的,有時是衝突的世界觀之間的充分調和上面,以便能夠在支持某些變革時,形成暫時媾合(coalition)。切克蘭德的"軟系統方法論" (Checkland, 1981)是這類方法論中的最高代表,它建構了表達不同觀點,並使其各種含義明晰化的系統模型,使得各種不同的視角能夠有系統地得以探索、比較和對照。其目的是形成一個系統的學習過程,在這過程裡,問題情形中的參與者,開始較為全面地意識到不同的世界觀,以及它們所提供的變革的可能性。因此,有可能在一開始就存在紛歧,並可能仍然持有不同價值觀和信念的人之間,達成暫時的調和。

尋找水平維度上進展的系統思考實踐者,非常強調價值觀、信念和哲學的重要性。他們的主要興趣是在探索組織的文化和政治,想瞭解什麼樣的變革是可行的。

除了切克蘭德的"軟系統方法論",本書還討論"基本假設表面化與檢驗",及阿科夫的"交互式規劃"。

關於"強制型"的問題情境,系統實踐者以"解放型"(emancipatory)系統方法處理。烏爾里克(Ulrich)的"批判系統啟發法"允許提出這樣的問題:誰可以從某種系統設計中獲益?誰試圖對那些受到管理決策影響,但沒有參與決策的人進行授權?比爾(Beer)的"團組協整"模型,試圖通過明確一個場所和一些步驟,使所有利益相關者可以以民主的方式,對他們面臨的問題進行公開的辯論。

當面臨的問題情境複雜到難以排解,且具強制性時,後現代系統思考便派上用場。如同解放性系統方法一樣,後現代系統思考者強調,受到壓抑的觀點必須得以伸張,多樣化必須得到鼓勵。

上述各種問題情境和其所對應的系統方法,表達如圖2-2,且將構成圖2-1方格中的格線除去,這意味著它只是表示,不同系統方法對問題情境的本質的種種假設。
圖2-2 SOSM中與問題情境相關的系統方法
Jackson, M. C. (2003) Systems Thinking: Creative Holism for Managers. 高飛譯,系統思考-適於管理者的創造性整體論,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,北京(2005)。p.18~23.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