控制論(Cybernetics)一開始被認定為動物和機器中進行控制和通訊的一門科學,隨即被移植到管理學的領域。最初,只是簡單地被用做現有硬系統方法的強化工具,受到機器比喻的限制。直到,斯塔福德 比爾(Stafford Beer)在"組織控制論"方面的研究,才有所改變。
Hubert 2001年開始進修管理科學博士班,在管理領域的各種專業中,對用「系統方法」看管理特別感興趣。 管理問題隨著全球化日益普及,而日趨複雜。依行銷、財務、生產、科技、人資等構面,探討管理問題,似乎越來越難看清問題的本質。 以整體方式看問題的系統方法,考量環境、邊界、資源、元件、互動、回饋、延遲等,試圖提供一個以不同角度看問題的方式。 Hubert做過產業分析師、策略規劃部經理、企劃推廣組組長,面對產業、產品、技術、市場、政策等實務問題,需要一套整體看問題的方法。 先整理Jackson(2000) Systems Approaches to Management作為開始。同時也摘錄Checkland(1999) Systems Thinking, Systems Practice的重點。
2013年12月27日 星期五
2013年12月14日 星期六
ST 5.4 系統動力學評論
系統動力學的優點在於其主張:結構是系統行為的主要決定因素;結構可以用正負反饋環路之間的關係來描述。它是一個跨學域的分析框架,能夠透過各獨立學科展現的表面現象,觀察到真正對行為負責的更深層的系統模式;可以幫助管理人員洞察問題的複雜性,並提供他們改變與改善社會的真正槓桿。
2013年12月10日 星期二
ST 5.3系統動力學實踐
展現系統動力學方法的威力,最常用的例子是MIT系統動力學小組對漢諾威保險(Hanover Insurance)公司進行的一次干預(參見Senge and Sterman in Morecroft and Sterman, 1994; Maani and Cavana, 2000; Cavaleri and Obloj, 1993)。這個案例顯示:管理階層採取降低解決索賠成本,及保持顧客滿意程度的行動,無論看上去如何理性,實際上,都會導致服務品質的減損,及結算成本的增加。透過互動反饋環的分析,系統動力學研究,準確地說明了這種情況產生的原因,並建議了一些不太明顯,但對解決所面臨的問題,更為有效的方法。
2013年12月1日 星期日
ST 5.2 系統動力學概述
5.2.1 發展歷史
1956年,具有計算機科學和控制工程背景的福里斯特,成為MIT史隆管理學院的教授。直到1989年,他一直是那裡"系統動力學計畫"的負責人。1958年,他在<<哈佛商業評論>>發表題為"工業動力學:決策者的主要突破"的文章,使該方法聞名於世。後來,重新命名該方法為"系統動力學",接著陸續發表相關著作,<<工業動力學>>(Industrial Dynamics, 1961),<<系統原理>>(Priciples of Systems, 1968),<<城市動力學>>(Urban Dynamics, 1969)和<<世界動力學>>(World Dynamics, 1971)。
訂閱:
文章 (Atom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