網頁

2013年8月21日 星期三

ST 3.2 創造性與比喻

當我們在世界上進行有意識的行動時,是基於我們是如何看待和理解這個世界。因此,不同的觀念導致非常不同的行為。如果我們想要有創造性的行動,首先必須有創造性的思想。

學會用不同方式思考及擁有各種不同觀點談何容易。大部份的管理者認為很難對所負責的組織,進行不同方式的思考。因此,他們只能用可以預見的、有限的方式進行管理。

2013年8月12日 星期一

CPS 4.3 SD的原則

系統動力學(SD)的哲學,強調模型的結構。結構有4個重要的特性:階次、反饋的方向、非線性和環路的多樣性,它們夠成了SD分析的核心。

  • 階次(order):SD建模時一個關鍵的議題是,表示結構的"流位(levels)"變量的數目[流位是表示事物數量的變量,比如庫存流位(stock levels)或剩餘量(surplus levels)],流位變量的數量,決定了系統的階次。
  • 反饋的方向(direction of feedback):要素的行為可能反過來友影響到該要素,反饋就發生了。負反饋抑制或控制影響,正反饋擴大影響,並創造增加或下降。負反饋和正反饋都是反饋的方向,是結構分析時關注的焦點。
  • 非線性(non-linearity):受正反饋影響的系統會產生指數增長或下降,產生非線性的影響。
  • 環路的多樣性(loop multiplicity):大多數的管理、經濟或社會情境常常包含多個環路,包括正反饋環路和負反饋環路。環路與環路之間相互作用,使得人們很難辨識初關鍵變量和預測結果,因此沒有電腦模擬很難理解的。
預測是洞察未來的方法。使用SD的目的是,為商業、公司和其他組織模擬未來可能的情形,以降低不確定性,並堅定我們執行決策的信心。預測的品質取決於模型的品質,而模型的品質,主要取決於所用的解析建模方法的可靠性。

控制就是實施對系統結構和(/或)政策的再設計,以使預期狀態能夠實現。


Flood, R.L. & Jackson, M.C. (1991) Creative Problem Solving: Total Systems Intervention. John Wiley & Sons. 楊建梅等譯(2008) 創造性解決問題 -- 全面系統干預。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。P54~55.

2013年8月6日 星期二

CPS 4.2 SD的哲學

系統動力學(SD)強調結構和結構中的過程,認為結構和過程最能刻畫"現實世界"的動態行為。SD把行為看作是由結構所引起的,是關於系統結構和動態行為的理論。

CPS 4.1 系統動力學(SD)

系統動力學(SD)起源於產業動力學,由麻省理工學院(MIT)弗雷思特(Jay Forrestor)創立,藉由信息反饋和控制,作為評估商業和其他組織、社會語境的手段,並開發出解析建模的方法。

2013年8月5日 星期一

CPS 3.4 TSI的三個階段

TSI的三個階段是"創造" (creativity)、"選擇" (choice)和"實施" (implementation)。

創造

創造階段的任務是將系統隱喻用於組織結構,以幫助管理者對其企業進行創造性的思考。最中肯的問題種類是:

  • 哪些系統隱喻反映了目前對組織戰略、結構,以及控制和信息系統等(包括過去、現在和未來的問題)的思考?
  • 哪些替代的隱喻能更好地反映組織的、更令人滿意的成果?
  • 哪些隱喻能合理地闡釋組織的困難和需要?
不同的隱喻關注組織運作的不同構面,一些著眼於組織的結構,另一些著眼於組織的人和政治方面,例如:
  • 視組織為"機器"(封閉的系統觀點);
  • 視組織為"有機體"(開放的系統觀點);
  • 視組織為"大腦"(學習的系統觀點);
  • 視組織為"文化"(強調規範和價值);
  • 視組織為"團隊"(一元的政治系統);
  • 視組織為"聯盟"(多元的政治系統);
  • 視組織為"監獄"(強制的政治系統)。
創造階段(預期將湧現出)的成果,是找到一個"主導的"隱喻,該隱喻凸顯出主要的興趣和關注點,並能夠作為選擇適當干預方法論的基礎。如果所有隱喻都揭示出嚴重問題,則組織顯然危機四伏。

選擇

"選擇"階段的任務是選出適當的、基於系統的干預方法論(或一組方法論),以匹配在創造階段揭示出來的,具體的組織情境的特徵。

透過"系統方法論的系統"(圖2.2)來聯繫,可以清楚地分辨出系統方法論多樣性的模式。如第2章所示,各方法論對其處理的"系統"及與該系統相關的"行動者"(actors)之間的關係,所做的假設前提,可以看出系統方法論的分類,是根據其對問題語境的假設前提,是簡單/一元、複雜/一元、簡單/多元、複雜/多元、簡單/強制、複雜/強制來進行的。

將關於問題語境的信息和支持各種系統方法論的假設結合起來,就可以選擇合適的系統干預方法論。

根據創造階段得到的"主導"和"輔助"的系統隱喻,現在就可以選擇合適的系統方法論,來指導干預和進行變革。

選擇階段的成果是:選出"主導"方法論(表3.1),該方法論在應用時,會被"輔助"方法論的主要規則所調節。
表3.1 與系統隱喻相關的系統方法論

實施

實施階段的任務是,運用特定的系統方法論把組織的主導看法、結構及其對關注點和問題的一般定位,轉變為對組織改變的具體建議。

實施階段的成果是,在目前組織有效發揮職能,最重要的方面,所能產生的協調變化。

TSI方法論三階段的內容見表3.2。TSI是一個迭代的系統方法論,在每一個階段,它都要求往復不斷地參考其他階段,可能產生的結論。例如,在創造階段嘗試預測對組織結構、信息及控制需求的特定看法的可能結果。圖3.1具體表現TSI的循環模型。
表3.2 TSI方法論的三個階段
圖3.1 TSI的過程


Flood, R.L. & Jackson, M.C. (1991) Creative Problem Solving: Total Systems Intervention. John Wiley & Sons. 楊建梅等譯(2008) 創造性解決問題 -- 全面系統干預。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。P43~47.

2013年8月3日 星期六

ST 3.1 創造性與系統

應用系統思考來解決問題的過程,促進了創造性;有創意地觀察問題,加上採用更加整體的方式來處理問題。系統思考為我們解決問題,提供了許多不同種類的方法,它們通常被精煉成方法論的形式。由於系統方法以整體分析形式出現,並且使用"交匯"思考方式;組合使用這些系統方法,為創造性開闢了定一個思考維度。

ST 2.4 應用系統思考主要流派

以下根據系統方法的基本導向,是否對目標搜尋及生存能力有所改善、是否探索目的、是否保障公平性、或是否促進多樣性,將十種系統方法分成四大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