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系統思考(pre-systems thinking)的主要特徵表現為機械論與活力論之爭。機械論者認為,一切事情的發生,都是由其先在事物所完全決定的;而活力論者則認為,在複雜的實體(如生物體)中存在著一種神祕的力量,正是這種神祕力量成為事物發展的源頭。
機械論思維堅持分析和還原論思想,主張一切物體、事件以及它們的屬性,都可以透過無限分解的要素來理解。"古典的"或"理性的"組織觀點就是把組織當做一部由零件構成的機器,這些零件可以獨立地根據一些目標而被最優化。不幸的是,當組織的各部分都分別被最優化時,組織作為一個整體未必能運行良好。於是,系統思考應運而生(即至少需要考慮各部分之間的相互依賴)。
系統思考誕生於20世紀40年代,它將生物體當成整體或系統,重視其同一性和完整性,認為生物體具有對自身而言,獨特的"湧現"屬性("emergent" properties),這種屬性不能由其部分推演而來,並且對環境是"開放"的而不是"封閉"的。
考慮一個關於"連繫"和"系統"的例子。在機械論看來,連繫被解析為僅僅是兩個要素之間的相互作用,存在多個要素的更複雜的情況則總是被兩兩分解;而系統觀看來,任何能夠被如此解析的情況,都不能算是"複雜的",所有要素之間的多方面的相互作用才行成複雜情境。
機械論思維認為,一個"系統"就是各部分聚集在一起,整體等於各部分之和;系統思考則認為,一個系統是複雜的,各部分之間形成高度相關的網絡,表現出綜合的屬性,整體大於各部分之和。
機械論的一個重要思想是,根據熱力學第二定律,"封閉系統" (相互作用的要素與網絡之外的環境沒有任何連繫)中任何事物的發展方向都是趨向無序。
而生物體是開放系統,具有能量和物質的輸入與輸出;生物體在它們所處的環境裡並不是處於"靜止"狀態的。所以,物理學中的平衡(equilibrium)觀念被生物學所屏棄,取而代之的是穩態(homeostasis),這一概念是指在變化的環境裡維持穩定狀態(steady state)(一種連續性)。
"現實世界"實在太複雜,很難用系統模型(systems models)來掌握問題的本質。我們只能使用系統模型來抽象出其結構,進而用以組織我們關於問題情境(problem situations)的思考。
系統隱喻可用來審視"現實世界",提供具有洞察力和創造性的決策,和"解決問題"方案;並且不會出現,將這些只明確地強調問題情境的某些重要特徵的系統隱喻,與正發生干預的"現實世界"搞混的風險,從而也可以避免誤用模型的風險。
系統思考作為機械論思維的補充而得到發展,並證明自己不僅在解釋複雜的生物現象,而且在解釋複雜的社會現象方面更令人滿意。此處系統,不是指稱現實世界的事物,而是指系統地組織起來的關於世界的概念。
Flood, R.L. & Jackson, M.C. (1991) Creative Problem Solving: Total Systems Intervention. John Wiley & Sons. 楊建梅等譯(2008) 創造性解決問題 -- 全面系統干預。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。P2~4.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